English

自己的声音

1999-11-10 来源:中华读书报 李政涛 我有话说

理解教育的任务理所当然地赋予了教育学者。他们基本的职责是为人类贡献出某种教育观念,帮助同时代和未来时代的人们,理解过去的教育、实施今天的教育和设计明天的教育。

但是,这并不是教育学者的专利。实际上,教育领域一直是其他学科“窥视”的飞地,众多来自其他领域的学者不断地就教育问题发表见解,不少观点不仅为教育界所接受,而且其著作成为教育科学的经典文本,这已经成了教育思想史上众所周知的传统。

如今,我们又面临着世纪之交的重大转折,广东教育出版社及时倾力推出了《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》,它构建了一个对话平台,让中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家(包括两院院士)、著名的经济学家、伦理学家、管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道,反省过去的教育,评点当下的教育和预测未来的教育。

无论是读书还是著文,具有清醒敏锐的问题意识是至关重要的。该书的作者们谈论的都是教育问题,而且基本上是在深刻理解21世纪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背景的前提之下,将焦点集中在人的主体精神的发挥和人才培养的标准、课程和教材的编制、教育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变革,以及旧体制的缺陷和新体制的创新等问题上,但他们不约而同地就这些公共问题提出了自己的“私人问题”,即从各自的专业学术背景和对教育现实的体验出发,提出了自己的论述视角和解决策略,从而形成了“我的教育观”。

这样,我们就能在“众声喧哗”中,清晰地分辨出“你的声音”、“他的声音”和“我的声音”。没有声音区别的思想喧哗只是无意义的噪音,它无助于教育思想的繁荣,更无助于教育本身的发展。

显然,面对这样的“问题”,我们不会无动于衷,“中国教育出了什么问题”?(刘吉)“2061年的中国人和美国人”将会有什么区别?(胡启恒)如何进行“对教育的经营?”(厉以宁)。同样,面对如下的教育观,我们也会屏息敛容,睁大眼睛:“分做三截的一对平行线和教育———这是我的教育思想”(于光远),“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导权还给学生,教师职业的本质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”(叶澜),“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追求卓越”(曲钦岳)……

与许多平庸空洞的教育论文不同的是,大部分作者的“问题”和“观点”都来自于真切的教育体验和生命体验,这使他们的论述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。

让人欣慰的是,本书中那些带有浓重个性色彩的教育观,大都具有强烈的“本土意识”,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教育观,它们深深植根于中国教育的现实,来源于所有作者作为中国人独特的生命体验,这使该书没有成为西方教育话语霸权在中国的翻版,却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“我的教育观”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